您的位置:首页 >学子风采

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红耀筑梦”实践队三下乡||当AI学子遇上千年非遗,碰撞出别样火花

日期: 2025/07/08

为充分挖掘非遗价值,拓宽我们的视野,思考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为乡村文化传承注入新动能,由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杜康老师带领的“红耀筑梦”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于76日下午奔赴赣州市于都县段屋乡寒信村,以我们的AI赋能,为寒信村注入了新活力和新生机。

此次活动由“红耀筑梦”实践队队长刘烨负责。

77日上午,我们围坐聆听古文传承人讲述典籍背后的乡土故事。传承人演奏着二胡,配合着他的古文说辞,弦乐声此起彼伏,使人陶醉于其中。队员们也争先恐后地体验拉二胡的快感,强烈的好奇心和好学心充盈着我们的大脑,让人忘却了时间。那些刻在族谱里的家训、写在古碑上的乡约,不仅是文字的沉淀,更是村落精神的根脉。传承人说:“老祖宗的智慧,得有人听、有人记、有人传。”这句话不禁让我们深思:AI能否成为“数字史官”,用大数据是否能留存这些易被遗忘的文化细节?

随后,我们便采访了山歌的传承人,在与其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些非遗文化的传承是多么不容易。听着他们的演唱,让人心旷神怡,她们张口便唱,山风、稻田、劳作场景都成了歌词,曲调里藏着祖辈与自然共生的哲学。队员们试着学唱,才发现每一个转音都藏着讲究。这让我们想到:能不能用算法分析山歌的旋律特征,搭建数字库,让更多人能通过科技触摸这份灵动的乡土之声?最后我们与其一起合唱结束了这段欢快的时光。

77日下午,我们与县团委副书记的探讨则让我们看到了传承的现实图景。她们既骄傲于村里的文化宝藏,也坦言面临“年轻人外出、传承断层”的困境。我们聊到用短视频传播、直播教学等想法,书记眼里的光让我们明白:实践不是走过场,而是要真正留下能落地的思路。

通过此次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我们深刻地明白了AI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也体会到非遗文化传承的不容易。未来,我们应该用专业所长,做传统文化的“数字摆渡人”——让古文不止于纸页,让山歌不止于乡野,让乡村的文化根脉在科技赋能下,扎得更深、长得更茂。

一审:林稳

二审:王娟

三审:巢喜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