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匠心同筑梦,获奖经验共传承|我院国家级获奖团队赴新余新兴产业学院传授经验
以“赣鄱匠心同筑梦,获奖经验共传承”为主题的技术交流与竞赛经验分享活动于2025年9月11日在新余市新兴产业工程学校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国家级获奖团队领衔,新余新兴产业工程学校承办。活动聚焦机器人工程与人工智能领域,通过成果展示、经验分享和实操演示等方式,搭建了跨校合作的高水平交流平台。
一、校际交流与专业展望
活动首站在新余市新兴产业工程学校多媒体教室举行。新余新兴产业工程学校校长李一龙首先致欢迎辞,对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国家级获奖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强调了此次校际技术交流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契机,通过国家级团队的示范引领,必将为我校工科专业建设注入新动能。特别强调此次活动将有效促进技术经验共享,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江西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副院长伍琴兰全面介绍了学院竞赛团队的建设成果。她指出,学院团队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和睿抗机器人开发者等国家级赛事中斩获佳绩,特别是在智能算法优化和系统集成方面形成独特优势。此次交流不仅是为了展示获奖成果,更是要构建经验共享的长效机制,通过技术研讨、案例解析等多元形式,推动两校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协同发展。
高级工程师黄卫星围绕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的爆发式需求现状、机器人工程专业教学实践及以赛促学和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打造赛事文化的情况做了简单介绍。他通过翔实的案例,分析了智能制造行业发展趋势,指出机器人工程人才的市场紧缺状况,并鼓励学生们夯实基础、积极投身这一前景广阔的专业领域。
二、竞赛动员与学生分享
活动的第二环节在学校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江西工程学院机器人工程教研室主任郜永生为新兴产业工程学校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机器人工程与竞赛创新》的精彩讲座。他深入剖析了机器人工程的专业内涵、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沿技术应用,重点解读了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等权威赛事的竞赛规程与评判标准。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郜主任全面呈现了江西工程学院团队在路径规划算法、机械结构设计等领域的创新成果,特别分享了团队近年来斩获的6项国家级奖项的备赛经验与技术突破,为在场学子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专业指导。
郜永生主任以竞赛是技术练兵场,更是创新孵化器的生动比喻,激励学子把握科技竞赛机遇。他结合带队经验,系统解析了从选题论证到方案落地的三大核心能力培养路径,并现场演示了往届获奖作品的创新亮点。当分享到团队如何通过跨学科协作突破技术瓶颈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多名学生积极提问互动,将气氛推向高潮。
同时,江西工程学院获奖团队学生代表汪建鸿分享了参赛经历与成长体会,详细介绍了获奖作品的设计理念、技术难点及创新解决方案。新余新兴产业工程学校的学生踊跃提问,就感兴趣的技术问题与江西工程学院机器人学生团队成员进行了深入探讨。
经验分享环节,江西工程学院机器人团队学生代表汪建鸿以“从实验室到领奖台”为主题,生动讲述了他们的创新历程。他通过三维动画演示,拆解了哨兵机器人作品的设计架构,重点讲解了模块化机械结构设计和机械臂路径规划两大技术突破点。在互动环节,新兴产业工程学校学生就传感器选型、成本控制等实际问题展开追问,双方在技术细节上展开了富有成效的思维碰撞。
三、机器人演示与互动体验
活动最后一项是机器人演示与互动体验环节。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国家级获奖团队带来了一场震撼的科技盛宴。四台竞赛级机器人依次登场:配备42mm大弹丸口径的麦克纳姆轮英雄机器人、17mm小弹丸口径的全向轮步兵机器人、搭载异型足机器人以及智能侦察机器人。团队成员通过实时战术沙盘,生动展示了机器人在复杂战场环境中的协同作战能力,特别是多机联动调度算法和弹道轨迹预测系统的突破性应用。当英雄机器人完成精准射击演示时,现场爆发出热烈掌声。
在沉浸式实践环节,新余市新兴产业工程学校的学生们获得了难得的实操机会。在江西工程学院团队一对一指导下,他们亲自操控获奖机器人完成目标追踪、障碍穿越等任务,实地感受毫米级运动控制精度。当学生尝试修改PID参数并观察机器人响应变化时,团队工程师适时补充了关于传感器数据滤波的实战经验。在技术沙龙环节,双方就多模态传感器融合、强化学习算法优化等前沿话题展开深度探讨,有学生甚至现场推导起运动学方程。这种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让抽象的技术原理变得触手可及。活动结束后,不少学生围着工程师请教专业发展方向,现场气氛热烈。这种高校团队与中职学生零距离的科技对话,既点燃了青少年的科学热情,也架起了人才培养的桥梁。
本次活动不仅加强了两校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更充分展示了江西工程学院在机器人工程领域的雄厚实力与突出成就。通过专家报告、经验分享和实践互动,与会师生深入了解了机器人工程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动态,进一步坚定了投身科技竞赛的信心与决心。此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交流模式,不仅为青少年科技爱好者搭建了成长阶梯,更展现了高校在智能装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审:伍琴兰
二审:王娟
三审:巢喜剑